徐冬生是聚酯分廠的廠長助理,公司2020年度勞動模范。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徐冬生有一個鮮明特征就是“要強”,干什么事情必須干出一個結果,不達目的誓不罷休。他自己提及這一點,也是笑著承認:“我這個人干工作確實有點爭強好勝。”
所謂爭強好勝,就是在研發過程中爭強,在研發結果上好勝。正是這種“要強”,讓他收獲頗豐。2016年進入聚酯分廠以來,他帶領團隊先后開發新品種12項,參加多個科技創新項目,先后榮獲國家級質量管理創新大賽優秀獎2項;省級質量管理創新大賽一等獎2項;省級質量信得過班組創建一等獎1項、二等獎1項;省科技創新成果1項;市級質量管理創新大賽一等獎1項、二等獎1項;市級質量信得過班組創建二等獎2項;申報發明專利9項,目前已授權4項。
逐夢而來 扎根皖維
徐冬生家住安徽舒城,他在大二的時候,就聽一名學長提到過安徽巢湖有個“石頭變棉花”的皖維,如今發展得不錯。2014年剛畢業的他因為對皖維的好奇,就在網上找到了公司人力資源部聯系方式,遞交了自己的簡歷。
來到皖維之后,徐冬生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獲得公司認可,進入PVA膜分廠參與研發工作。研發正是徐冬生所熱愛的工作,自加入研發團隊后,他“要強”的性格就展現出來了。一方面是工作投入,拼勁十足。為了做實驗他經常沒日沒夜的投入其中,熬夜更是不在話下。結果因為熬夜過多,他被單位領導談話多次,希望他在干好工作的同時要保重身體。領導的關心讓他倍受感動,他將這感動加倍回報于工作。另一方面是堅持獨立思考,在工作上有銳氣。在一次會議上,他曾就一個實驗問題和公司領導“華山論劍”,堅持表達自己的看法。雖然最終他是落敗的一方,可他這種堅持獨立思考、敢于提出想法的銳氣,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。他也因此深感自己的不足,加倍努力學習,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。
在成長過程中,徐冬生不僅感受到了皖維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,更是喜歡上這里溫暖和諧的工作環境,他默默將自己的根扎在了這片追夢的沃土上。
從象牙塔向一線“求學”
2016年8月,徐冬生從PVA膜分廠實驗室調至聚酯分廠技術組。和PVA膜分廠不同,徐冬生到聚酯分廠是準備前往一線“求學”的。
進入皖維工作以來,徐冬生一直保持勤奮學習的好習慣,每個星期堅持閱讀相關技術專業的文獻,確保自己不會與當前日新月異的新技術脫節。可是在學習中,他發現越學越感覺自己知識不夠用。他明白,僅僅在實驗室的“象牙塔”中,并不能滿足于他對技術的追求,他必須要深入一線,通過實踐來檢驗所學。
進入聚酯分廠之后,徐冬生擔任技術組副組長,負責工藝質量控制。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,他結合產品下游使用特性,開發了系列產品的關鍵應用性能檢測指標,進一步改善了產品的內在質量和應用性能。
2017年3月,分廠征求他個人意見之后,將他調至生產工段擔任副工段長。徐冬生沒有辜負分廠期待,三個月時間,他掌握了生產工段的工藝之后,開始協助工段長開展技術改造。他在一線“求學”很刻苦,每天正常下班之后,吃完晚飯在家休息一下,晚上8:30就要到廠里來,檢查工藝和產品質量情況,直到11點回家。到家之后,將一天的積累記錄下來。臨睡覺之前,他還要打電話去中控室詢問一下整體生產運行情況。
這種難忘的“求學”,對他的成長幫助很大,讓他夯實了技術研發的基礎,奠定了干好各項工作的信心。
挑戰自我 矢志不渝
徐冬生的“要強”向來是對自己的,提到自己的追求,他談到:“我的目標從來不是超越別人,而是要戰勝自己、超越自己。”
2018年由于聚酯產品原材料價格上漲,提高了產品的成本,影響產品的盈利能力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公司提出解決方案,更改工藝路線,改由PET瓶片回爐再生成水溶性聚酯。PET瓶片也就是俗稱礦泉水瓶,拿廢舊礦泉水瓶回爐再生成為聚酯產品,這是一門新的技術。如果從外面購買這項技術,不僅花費不菲,而且受到多處制約。公司決定內部攻關這項技術,并盡快實現生產。
公司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徐冬生的團隊,徐冬生決心以此來檢驗自己的所學。他通過多個渠道,對該技術進行深入了解。7天時間,他翻閱50多份文獻,找準了研究的方向,并帶領整個團隊按照方向穩步推進,很快就實驗成功。實驗成功只是第一步,如何結合現在的工藝,將新技術運用上去;現有設備如何進行技改,達到最好效果等問題需要一個一個解決,徐冬生團隊付出了巨大的精力。直到開車前一個小時,徐冬生仍然在思考有沒有缺漏。結果是令人振奮的,該項目開車一次性成功,通過下游的反饋,產品各項性能良好。
近年來,皖維始終重視科技創新工作,為廣大科技創新人才、研發人才提供了良好的人才環境和科技創新環境,像徐冬生這樣的追夢者只要堅定信心,必然能在這廣闊舞臺上,讓夢想生根發芽、茁壯成長。
——供稿:陳 健